跳到主要內容區

恭喜本系所 歐凰姿教授 獲112年度國科會「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 - 優秀年輕學者」

恭喜本系所 歐凰姿教授

112年度國科會「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 - 優秀年輕學者」三年期計畫共480萬補助

歐凰姿老師團隊持續致力於藥事經濟相關研究,由109年以題目「建立創新新藥預算衝擊(budget impact)之預測策略」榮獲國科會吳大猷獎,110年度以「建立創新新藥價值導向定價法(value-based pricing)」獲李遠哲博士所創辦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「年輕學者創新獎」殊榮,而本年度提出「建立供給與需求端成本效益閾值(willingness-to-pay),以支持價值導向之健康經濟評估」再次獲得肯定,得到112年度國科會「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 - 優秀年輕學者」三年期計畫480萬計畫經費挹注!

在醫療資源與健保經費有限之下,歐凰姿老師團隊藉由本土大數據資料進行藥品成本效益分析,以評估醫療科技之花費與其健康好處是否相衡。在成本效益分析中,成本效益閾值(willingness-to-pay)代表「為了多獲取一單位健康好處,願意額外付出的成本上限」,常用於定義醫療科技是否具成本效益。現今國際上常以該國之人均生產總值1~3倍作為成本效益閾值,但此作法常被詬病缺乏科學理論支持、未能依研究觀點與疾病情境調整、且難以鑑別醫療科技之成本效益。因此,歐凰姿老師團隊一系列藥事經濟研究之努力,由預算衝擊(budget impact)預測模式、新藥價值導向定價法(value-based pricing)評估、至今將以經濟學價值理論與決策分析科學基礎,建立成本效益閾值(willingness-to-pay),包含以醫療服務給付者角度,運用全國性資料庫與健康機會成本模型分析,取得臺灣健保對於健康損失的健康機會成本,以建立給付端之成本效益閾值。再者,以病患角度,透過全國問卷抽樣調查與假設市場評價法,獲得臺灣民眾對於健康好處所願意支付的閾值,以建立需求端之成本效益閾值。最後,將成本效益閾值應用於醫療科技之價值導向經濟評估,並邀請各界專家探討各種成本效益閾值之特點與應用時機。

預期透過此次計畫所建構具科學理論基礎的成本效益閾值,將提升醫療政策決策之精確性,協助資源有效分配,進而延緩持續上升的醫療費用,最終以維持醫療財務穩定與健保永續經營,以期讓臺灣成功的醫療模式成為國際引領指標。

照片為歐凰姿老師(左四)與其研究團隊。

瀏覽數: